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43卷  第5期

煤田地质 矿井地质
大同煤田构造特征及太原组赋煤边界
郭万忠, 程岳宏, 高宇平, 陈振国, 张郑伟, 王存
2015, 43(5): 1-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1
浏览量:147 下载量:6
摘要:
为了总结大同煤田构造特征及二叠系太原组赋煤边界形成条件,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大同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样式、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二叠系赋煤边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大同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特征,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由东部逆冲断裂构造带,中部向斜-单斜构造带和西部隆起构造带组成,煤田内部断裂多为NW-NWW和NE-NEE向,前者形成时期早,规模普遍较大;不同构造期应力作用控制着二叠系煤层的赋存特征,印支早期NS向挤压作用,控制煤田东北部边界,燕山期控制煤田东缘、西缘和西南缘边界。
东林矿煤中砷的含量分布及赋存状态
陈萍, 陆佳佳, 刘震, 吴英爽, 曹吉阳, 胡永发
2015, 43(5): 8-10.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2
浏览量:134 下载量:2
摘要:
燃煤引起人砷中毒在我国云贵川地区比较常见,因此有必要研究煤中砷的赋存状态。研究了重庆东林矿4号和6号主采煤层中砷的含量、分布规律及其赋存特征。研究表明:东林矿4号层煤中砷、总硫和灰分的平均含量均大于6号层。东林矿原煤中砷的含量范围为0.20~7.87 µg/g,平均值1.68 µg/g,明显低于重庆及重庆其他矿煤中砷的平均水平,没有明显富集。赋存特征分析表明,东林矿煤中砷具有明显的亲硫性,可能主要赋存于同生黄铁矿中,在硅酸盐矿物相中分布较少。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赵官矿小断层预测
谭希鹏, 施龙青, 邱梅, 徐东晶, 季小凯, 王娟
2015, 43(5): 11-1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3
浏览量:87 下载量:3
摘要:
针对支持向量机(SVM)适合小样本数据建模这一特点,提出利用SVM进行煤矿小断层预测。以小断层广泛发育的赵官矿实测数据为基础,选取断层倾向、落差、倾角以及断层性质作为特征影响因子,以Matlab中的libsvm工具箱为平台,总结了SVM建模过程,并建立了赵官矿井小断层水平延展长度的SVM预测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在该井田内具有一定泛化性。为验证SVM小样本建模的优越性及该模型在相似地质条件下工程实例的应用,利用该模型及传统的多元回归模型对赵官矿以及邻矿——邱集矿采掘工程中新揭露的小断层进行预测,并将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发现SVM预测结果更精确。
一种煤层埋深等值线图的自动生成方法
陈练武, 姬海明, 王鹏, 贺俊
2015, 43(5): 15-1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4
浏览量:73 下载量:6
摘要:
针对勘探资料少、地形复杂情况下绘制的煤层埋深等值线图可信度低的问题,以MAPGIS软件和SURFER软件为基础,在MAPGIS下将地形图进行矢量化和校正,提取地形高程数据,在SURFER软件下生成地表曲面模型和煤层顶面曲面模型,并将两个曲面进行相减,用所获得的第3个曲面来生成煤层埋深等值线图。该图可反映勘查区内任意一处煤层的真正埋深,可正确指导煤层的合理开发。
次高温高压煤变形产气装置及试验
何俊, 陈亮, 刘林兵
2015, 43(5): 18-22.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5
浏览量:92 下载量:2
摘要:
为了研究次高温高压条件下、在变形作用过程中煤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气体以及产气机理和规律,研制了一种次高温高压煤变形产气试验装置,并对装置密封、气体观测收集等关键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该试验装置主要由加载系统、密封反应釜系统、温控加热系统以及气体观测收集系统4个部分组成。最大加载轴压为100 MPa,最高加热稳定温度200℃,试样尺寸为Φ50 mm×100 mm。该装置具有如下特点:气密性良好,并可长时间进行恒温恒压加载,最长可连续加载360 h;结构简单,易操作,成本低,系统可靠性高。试验初期,利用该装置对两种不同煤级煤进行轴压10~50 MPa,温度100℃和150℃的变形产气试验,得到不同温度、不同压力条件下煤的变形产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为煤变形产气的相关试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煤层气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粉运移规律研究
刘春花, 刘新福, 周超
2015, 43(5): 23-26.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6
浏览量:77 下载量:3
摘要:
研究煤粉运移规律并以此制定减少煤粉产出的措施是保证煤层气井高产、稳产的关键。基于煤粉颗粒在煤岩通道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煤储层中煤粉随流体运移的数学模型,并依据现场调研资料研究煤粉粒径、通道孔径等因素对煤粉运移的影响。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煤储层中煤粉颗粒运移的临界流速表征了煤层气井开始产出煤粉的特征值,当流体流速达到临界流速时煤粉即发生运移。随煤粉颗粒和通道(喉道)半径不断减小,煤粉运移临界流速逐渐降低,颗粒更容易运移,将加重煤层气井的煤粉产出量。骨架煤粉颗粒的增大和相邻颗粒质心连线与通道方向间夹角的减小使得通道孔壁变得更加粗糙,煤粉运移临界流速逐渐提升,这会减轻煤层气井的出煤粉问题。该研究首次系统而定量的分析了煤储层中煤粉运移规律,为控制煤层气井出煤粉量和采取合理的排采作业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常规取心过程中页岩含气量解吸测定分析及建议
薛晓辉, 曾凡武, 陈磊, 李维
2015, 43(5): 27-30.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7
浏览量:70 下载量:6
摘要:
我国页岩气储层埋深大,普遍采用常规取心方式。根据页岩储层条件及孔隙结构分析,解吸法可以更为准确的测定页岩含气量。统计发现,页岩气与煤层气在累计解吸气量与解吸时间的关系中比较一致,在解吸速率和解吸时间的关系中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采用回归法计算损失气的方法不能在页岩气解吸中盲目使用,需谨慎选择稳定解吸点计算损失气。分析认为,通过三阶温度解吸分步骤计算损失气能够完善整个测定过程;同时,针对不同压力条件地层,损失时间的计算要根据实际储层压力、泥浆压力、大气压力进行计算,保障常规取心过程中损失气及页岩含气量的准确性。
页岩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中异常现象分析
张庆玲
2015, 43(5): 31-33,3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8
浏览量:62 下载量:4
摘要:
在容量法对页岩的等温吸附实验测试中,发现随压力增加吸附量呈现减小趋势,甚至出现负吸附量,测得的吸附常数Langmuir体积和Langmuir压力出现负值,与实际不相符,造成实验结果和吸附常数失去应用价值。从页岩吸附测试方法、吸附测试仪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容量法页岩吸附实验出现"倒吸"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实验中自由空间体积测试和吸附气含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并对页岩吸附实验方法和页岩吸附测试仪器提出相关建议。
多组分气体吸附预测及模型对比研究
张艳玉, 李凯, 孙晓飞, 李延杰, 孙仁远, 史晓颖
2015, 43(5): 34-3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09
浏览量:72 下载量:3
摘要:
为了更精确描述煤层气注气开发或二氧化碳煤层封存涉及到的多组分吸附过程,采用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预测不同煤对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吸附,并将三种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预测精度最高,并且能较好适用于高压系统的吸附预测。除此之外,从三种模型分离因子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吸附时都考虑了气体相对吸附性随平衡气相组分和压力的变化,而扩展Langmuir没有考虑该因素。因此,也表明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预测多组分气体相对吸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
王向浩, 王延忠, 刘坤, 张磊, 林中月
2015, 43(5): 39-43.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0
浏览量:65 下载量:11
摘要:
基于吸附势理论、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煤储层压力与煤体吸附半径、孔隙半径与煤体吸附量、储层压力与煤体吸附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出储层压力、吸附量、孔隙半径等多参数耦合的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利用潘庄区块煤体结构测试数据以及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潘庄区块以孔径小于7.7 nm的微孔为主,以孔径7.7 nm为临界点孔容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模型计算的吸附量动态变化结果与煤体空气干燥基等温吸附变化结果在趋势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模型的起始点为枯竭压力以及枯竭吸附量,得出潘庄区块枯竭吸附量为3 m3/t。模型不仅能够计算地层条件下不同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煤体对甲烷气体的吸附量,且能够预测煤层气排采过程煤层气吸附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确定煤层气排采工作制度以及提高煤层气采收率。
焦坪矿区低阶煤储层因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及敏感性分析
吴静
2015, 43(5): 44-4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1
浏览量:81 下载量:3
摘要:
利用CBM-SIM煤层气数值模拟软件,以焦坪矿区低阶煤层为例,研究了煤层厚度、渗透率、含气量、吸附性、储层压力、含气饱和度和临储比等煤储层因素对煤层气井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井产量随煤层厚度、渗透率、含气量、Langmuir压力、含气饱和度和临储比的增大而增大,随Langmuir体积的增大而减小;储层压力不影响产气量大小,只改变气井的产气时间;含气饱和度和临储比能更好地反映多个因素变化时的产气量变化。
贵州对江南井田地面煤层气抽采潜力分析
胡正田, 张东亮, 万志杰, 巩泽文
2015, 43(5): 49-52.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2
浏览量:64 下载量:4
摘要:
对江南井田位于贵州织纳煤田西部,为高阶无烟煤赋存区,煤层发育具有层数多、厚度薄、成群分布"的特点。采用气含量测试、注入/压降试井、钻孔煤层和煤体结构分析等方法,对煤储层含气性、渗透性、储层压力和地应力等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体积法估算了对江南井田煤层气资源量,评价了煤层气可采性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对江南井田煤层气保存条件好,气含量高,资源量大,资源丰度较高;构造作用虽然破坏了煤的原生结构,但可采煤层均以碎裂结构为主,煤储层仍然保留有较好的裂隙网络,储层增渗可改造性强,具有抽采潜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大井法”中渗透系数及含水层厚度的优化
尹尚先, 张祥维, 徐慧, 刘明, 徐斌
2015, 43(5): 53-56.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3
浏览量:62 下载量:3
摘要:
大井法"是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常用方法之一,但预测误差较大,分析误差原因,主要是含水层厚度与渗透系数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且取值人为影响较大。通过区域构造复杂程度与抽水试验所得渗透系数的统计分析,发现构造复杂程度与渗透系数呈正相关关系,运用分形理论,对"大井法"的渗透系数取值进行了优化,使其更贴近实际;针对采动破坏沟通顶底板不同含水层导致涌水量变化,提出含水层厚度采用累计加权厚度以及分层涌水量叠加。经过参数优化,避免了其取值时的随意性,范各庄2190工作面涌水量预测结果表明,改进的"大井法"精度大幅提高。
基于高瓦斯煤层保护层开采的煤矿水害防治技术
牟林
2015, 43(5): 57-60.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4
浏览量:40 下载量:3
摘要:
晋煤集团赵庄矿3号煤层为高瓦斯煤层,瓦斯抽采难度大,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安全隐患,防治水方面还存在底板带压开采问题,严重制约了矿井安全高效生产。通过提出保护层开采方案,先期开采下伏8-1号薄煤层,释放3号煤层应力,增加煤层透气性,同时制定8-1号煤带压开采的防治水技术策略,最终实现了3号煤瓦斯安全疏放抽采,防治水工作顺利开展,对同时存在高瓦斯和承压水上采煤问题的类似矿井具有指导意义。
楔形体黄土崩塌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叶万军, 马伟超, 杨更社, 万强, 王鹏
2015, 43(5): 61-6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5
浏览量:70 下载量:2
摘要:
楔形体黄土崩塌主要受两组相向倾斜的结构面控制。根据楔形体崩塌破坏机制,概化出其地质力学模型,结合极限平衡方程,考虑摩尔库仑准则,建立了楔形体总的稳定性系数及各个结构面的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提出了楔形体黄土崩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价黄土崩塌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黄土崩塌治理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土体含水量对西安黄土区土钉支护稳定性的影响
张宏刚, 张卫东
2015, 43(5): 65-6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6
浏览量:87 下载量:2
摘要:
土体含水量是影响黄土区工程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建立土体含水量与土钉支护稳定性的关系,通过三轴压缩试验探讨当含水量变化时,西安黄土强度指标cφ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土体强度衰减与含水量的关系。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探讨了土体含水量变化对土钉支护失效模式的影响以及稳定性变化规律,提出土钉支护3种失效模式出现次序与含水量有关且各失效模式对水分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性,认为当基坑土体含水量达到约23.5%时,土钉支护可能开始破坏。
某滑坡抗滑桩治理效果监测分析
张会远, 吴锐, 靳喆菲, 方堃, 瞿霞
2015, 43(5): 69-73,7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7
浏览量:60 下载量:2
摘要:
野水沟滑坡为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工程沿线上的一滑坡灾害点,采取了抗滑桩这一治理措施以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为了确保施工期的安全和获取抗滑桩的内力分布数据并客观评价抗滑桩的工作状态,对滑坡体进行了长期的GPS地表位移和抗滑桩应力监测。通过建立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模型,给出了根据钢筋计监测数据计算抗滑桩弯矩的方法并提出了安全可靠度这一概念以定量判断抗滑桩的工作状态。对该滑坡地表位移及抗滑桩内力监测成果分析表明,抗滑桩目前处于安全状态,发挥了一定作用,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抑制了滑坡的进一步变形。
透水石对GEO-Experts土水特征曲线压力板仪排水的影响
叶云雪, 周龙, 刘小文
2015, 43(5): 74-7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8
浏览量:60 下载量:1
摘要:
利用GEO-Experts应力相关的土水特征曲线压力板仪测定土水特征曲线时,预固结过程必须用到透水石。通过对南昌重塑饱和土样的脱水试验发现,试验过程中透水石中的水和土样中的水一样也会被排到量管里,由排出到量管中水量去反算试样含水率,得到的含水率是不真实的,这使得基质吸力相对应的土样含水率偏小。为减小试验误差,进行了6种不同处理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透水石下放置一层防水透气膜可以有效减少试验误差,得出的土水特征曲线更准确。最后利用这个最佳方案进行不同固结压力下的脱湿和吸湿试验。
奥斯纳布吕克地区不同基质矿山废弃地的植被修复差异性
严家平, 阮淑娴, Helmut Meuser, Simone Baumann, 范廷玉
2015, 43(5): 79-85.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19
浏览量:61 下载量:2
摘要:
以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地区3种基质类型矿山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粉煤灰场地、煤矸石山、选煤厂尾矿及煤泥水沉积区3种基质类型的工矿废弃地土壤进行分层采样和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对比研究了矿区不同类型工矿废弃地不同基质的自然修复能力以及在进行植被重建时需要修复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显示:以煤矸石为主的场地自然修复能力高于粉煤灰基质和选煤厂尾矿及煤泥水沉积区基质类型。Helmstedt粉煤灰场地周边生长着一些芦苇;煤矸石场地Ibbenbueren和Piesberg山区自然生长着一些灌木;煤泥水沉积区因选煤厂仍在生产,沉积区无植物生长。
含瓦斯煤岩卸围压声发射特性及能量特征分析
秦虎, 黄滚, 贾泉敏
2015, 43(5): 86-89,9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0
浏览量:73 下载量:2
摘要:
利用自主研发的含瓦斯煤岩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装置配合声发射监测系统对不同围压作用下含瓦斯煤岩进行了卸围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压作用下含瓦斯煤岩声发射事件率、累积振铃计数与应力曲线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振幅总体分布在[42,60]dB之间,随着振幅的增加,声发射事件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含瓦斯煤岩失稳破坏时声发射事件率与围压呈线性关系,而声发射累积振铃计数与围压呈指数函数关系;不同围压下含瓦斯煤岩卸围压实验中轴向应力加载阶段和围压卸载阶段能量特征是不同的,随着围压的增大,煤岩加载阶段吸收的能量明显增大,卸载阶段释放的能量也相应的增大,加载阶段和卸载阶段能量变化与初始围压均呈对数关系。
煤田物探
三维等效源反演成像研究及应用
黎莎, 刘春成, 江玉乐
2015, 43(5): 90-9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1
浏览量:39 下载量:6
摘要:
物探数据反演的多解性给资料处理和解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等效源法正是利用了反演的多解性,通过对等效源的密度进行反演得到地下真实的场源。采用棱柱体等效源,对三维理论模型重力异常进行反演成像计算和分析,并运用实际重力资料进行了计算和处理。理论和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表明了等效源反演在重力测量中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Xu-White模型预测横波速度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石双虎, 邓志文, 刘丽萍, 周恒, 李毕民, 郭桂红
2015, 43(5): 95-99.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2
浏览量:88 下载量:2
摘要:
自Xu和White (1995)建立了泥质砂岩的有效介质模型(Xu-White模型)后,很多地球物理学者用此模型或改进的模型进行岩石横波速度的预测,但至今很少有人对Xu-White模型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详细总结。介绍了Xu-White模型及其预测流程;对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使用中可以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合理的取舍参数,从而能更有效地进行纵横波速度预测。
利用煤田测井参数解释煤岩层储气特征
徐胜平, 王轩, 云晓鸣, 汪宏志
2015, 43(5): 100-102,10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3
浏览量:53 下载量:7
摘要:
煤田测井曲线中携带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不同属性的测井参数与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富水储气等特征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测井曲线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处理,根据煤层含气量与天然放射性参数呈负相关关系,与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参数呈正相关关系,确立天然放射性、视电阻率及人工放射性测井3种参数间的复合参数,进而构建复合参数与含气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1煤层进行了煤层含气量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的方法预测的煤层含气量分布与实际揭露情况较吻合。
微震震源定位新方法——混合差定位法
张唤兰, 朱光明, 王保利
2015, 43(5): 103-10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4
浏览量:50 下载量:2
摘要:
当微地震事件个数较多时,传统双差定位算法的数据存储量和计算量巨大,难以适应微震震源的定位。提出一种新的微震震源定位算法——混合差定位法。这种算法综合了双差定位算法和Geiger定位法的优点,不仅数据的存储量和计算量大大减小,且与双差定位相比,其定位结果不受初始震源丛的质心位置的影响。模型数据和实际微地震数据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可控震源在地震勘探激发条件复杂地区的应用
张玉军, 田雪丰, 冷广昇
2015, 43(5): 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5
浏览量:69 下载量:6
摘要:
甘肃张掖平山湖矿区浅表层地震勘探地质条件复杂。利用可控震源激发,从能量、信噪比、频率等方面对试验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适合该区可控震源施工参数:震动台次、扫描长度、扫描频率、震源出力;针对可控震源地震资料特征,着重研究弱化初至前干扰、采取提高初至波信噪比等方法,使得单炮初至更加容易识别;同时,采用反褶积增宽频带,从而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叠后地震属性识别页岩气储层裂缝研究及应用
王飞, 程礼军, 刘俊峰, 谢庆明, 黄帅, 黄振华
2015, 43(5): 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6
浏览量:91 下载量:5
摘要:
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隙度、超低渗透率等特点,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赋存于泥页岩及其砂岩夹层的裂缝、孔隙、有机质中,且裂缝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页岩气藏的品质和产量。储层裂缝发育的复杂性决定了裂缝识别与预测的难度,且受限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例,利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波形相似性、倾角、方位角、曲率等信息,采用叠后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如相干体技术、蚂蚁自动追踪技术、最大曲率等属性综合识别与预测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并对比区域断裂特征、岩心识别、FMI测井解释的结果,认为叠后地震属性在页岩气储层裂缝识别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探矿工程
表面活性剂改善钻井液速溶的效果评价
王道宽, 乌效鸣, 朱永刚, 契霍特金V. F.
2015, 43(5): 117-120,12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7
浏览量:76 下载量:5
摘要:
针对钻井液材料溶解慢,达到理想性能时间长,提出使用表面活性剂降低配浆水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同时对材料有润湿和增溶作用。通过分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测试表面活性剂对钻井液基本性能影响来优化表面活性剂;观察表面活性剂对土(上海佳友土、鄂州素土和碱土)和大分子材料的性能影响来优化表面活性剂的加量。结果表明,卵磷脂1在短时间内促进材料的水化分散效果最好,且最优加量为0.2‰,对于6%的上海佳友土、鄂州素土和碱土,表观黏度分别提高20%、20%和6%。0.2‰的卵磷脂可以促进配方(4%佳友土+1‰黄原胶+0.8%改性淀粉)表观黏度提高15%,润滑性提高37%,表面张力降低42%,大分子材料分散得更均匀,泥皮更致密。
松软煤层螺旋钻杆钻进中的吸钻卡钻力学机理
张明杰, 杨硕
2015, 43(5): 121-12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5.028
浏览量:76 下载量:3
摘要:
针对在突出松软煤层钻进过程中常出现的吸钻卡钻现象,以水平钻孔为例,通过分析螺旋钻杆钻进过程中钻粉在螺旋叶片间的运动规律,确定了当钻进产生煤粉量大于钻杆排出能力时,易因煤粉大量积压产生吸钻卡钻现象的力学机理。从控制钻进速度,减少钻粉生产量的角度提出了防止钻进过程中吸钻卡钻方法。计算出直径Φ42 mm和Φ75 mm两种钻孔施工时为防止吸钻卡钻的临界钻进速度。经过在鹤壁六矿2123上顺槽、2143下顺槽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明在突出松软煤层螺旋钻进成孔过程中控制钻进速度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