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40卷  第1期

煤田地质矿井地质
鹤岗盆地石头河子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规律
李忠城, 唐书恒, 解慧, 吴敏杰, 吕建伟
2012, 40(1): 1-6.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1
浏览量:350 下载量:8
摘要: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鹤岗盆地石头河子组进行了基准面旋回研究,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3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对聚煤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为聚煤作用有利时期,厚煤层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此期间持续时间长的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较短的中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组合,有利于形成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煤层。研究成果对鹤岗盆地扩大深部煤炭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重庆地区煤田构造格局及控煤构造样式
张瑞刚, 向晓军, 程军, 李长林, 任世聪
2012, 40(1): 7-9,13.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2
浏览量:307 下载量:4
摘要:
重庆市域位于上扬子陆块之川中前陆盆地、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冲带和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范围。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了渝东北NW-NWW-EW向和渝西-渝东-渝东南NE-NNE-NW向形态特征。根据重庆地区煤田构造格局,分析了该区控煤构造样式,阐述了构造对煤系赋存的控制程度。研究认为,重庆地区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挤压压缩构造为主,煤层大部分赋存于褶曲两翼。
煤层气
影响煤层气井压后产量的因素分析——以韩城区块为例
计勇, 郭大立, 赵金洲, 李曙光, 贡玉军, 彭少涛
2012, 40(1): 10-13.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3
浏览量:207 下载量:7
摘要:
影响煤层气井压后产量的因素众多而复杂,主要包括客观地质条件、压裂施工和排采等因素。通过对韩城区块2009-2010年大量施工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归纳,探讨了影响煤层气井压后产量的压裂施工因素。结果显示:停泵压力、入井液量和入井加砂量等参数与A#、B#、C#各煤层压裂效果呈正比关系;煤层的压降倾角与A#、C#煤层压裂效果呈反比关系。据此研究结果,通过调整和优化施工参数,可使压裂后的煤层气井获得理想的产量效果。
考虑煤层气藏地解压差的物质平衡储量计算方法
胡素明, 李相方, 胡小虎, 任维娜, 孔冰, 胥珍珍, 孙晓辉, 范坤
2012, 40(1): 14-19.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4
浏览量:123 下载量:8
摘要:
以往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法未考虑地解压差问题,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方法。首先对煤层的原始吸附气含量采用临界解吸压力(而非前人采用的原始地层压力)下的Langmuir方程进行表征;然后通过近似化和线性化处理,将基本物质平衡方程转化为视平均储层压力(P/Z*)和累积产气量(GP)的直线方程。该直线在直角坐标系横坐标上的截距为原始地质储量,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为视临界解吸压力(而非前人的视原始地层压力)。运用该物质平衡法,计算Eclipse建立的一个煤层气藏模型的储量,发现误差仅为0.35%。这表明在参数准确的情况下,Langmuir体积和压力、原始割理孔隙度和某些时刻的平均地层压力等在数模中可准确获知,该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煤层含气量评价中灰色关联分析与相关分析法对比
杜志强, 杨志远, 吴艳, 刘钰辉, 王相业
2012, 40(1): 20-23,2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5
浏览量:94 下载量:1
摘要:
煤层含气量及其影响因素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中首先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评价中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的论述,并在分析各自优缺点的同时,对比讨论了两种方法在沁水盆地晋城矿区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对各因素的评价结果和区分效果上,相关分析法优于灰色关联分析法。
二连盆地群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以霍林河盆地为例
韩兵, 张明, 刘旺博
2012, 40(1): 24-2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6
浏览量:81 下载量:9
摘要:
为了建立断陷盆地的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从二连盆地群的霍林河盆地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地质特征入手,探讨该类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霍林河盆地煤层厚度可达80 m,煤层含气量为1.6~5.62 m3/t,瓦斯风化带深度为450~500 m;煤层的分布特征受同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控制,盆地内部小型凹陷与隆起决定着煤层的发育位置和煤层埋藏深度,基底的整体抬升确定了瓦斯风化带的位置;翁能花向斜与西南部向斜处,煤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均较大,煤层顶底板岩性为泥岩,其受到后期构造影响小,是煤层气成藏的有利地带。
煤层气地面开发的外部效应
赵万福, 马永明, 胡顺鹏, 王京虎, 李志有
2012, 40(1): 29-33,3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7
浏览量:59 下载量:7
摘要:
煤层气是一种新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地面开发可以节能减排,降低瓦斯灾害,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但煤层气与煤炭共生在一起,开发一种会影响另一种。通过分析煤层气地面开发现状,探讨了它在地质勘探、矿井地质、矿井通风、综合开采、煤炭气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负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和制约着煤层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正外部性可以通过国家补贴、税收和费用减免等措施来强化;负外部性则可以通过淘汰落后或不合理的产能技术,创新开发工艺,以及提高采收率等来减少,并通过明晰产权和联合开发,使部分负外部性转化为内部性,达到共赢之效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滨海相软土中搅拌桩强度特征分析
许崧, 阎长虹, 许宝田, 夏文俊
2012, 40(1): 34-3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8
浏览量:43 下载量:0
摘要:
连临高速江苏段路基地层为滨海相软土,该软土层具有含水量、含盐量高及压缩性大的特点,路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针对这一问题,对滨海相软土中水泥土搅拌桩的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路基中水泥土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在饱水状态下,28 d内水泥土强度有所增大,28 d后几乎不变,但水泥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由于下部土层中含水量和含盐量高,导致桩身水泥土波速和强度具有上部大、下部小的特点,试验结果与现场钻探取样试验结果一致。
基于岩体阻水能力测试的煤层底板突水评价方法
王希良, 张书国, 李水祥
2012, 40(1): 38-42.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09
浏览量:54 下载量:1
摘要:
以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台矿9号煤开采为例,对底板岩体质量及阻水性能进行了评价。首先分析了开采煤层的底板岩体地质结构,获取了岩石力学参数;进行了地应力测试,掌握了该区域地应力性质;进行了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究,获取了工作面的初次垮落步距、周期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在综放和综采工作面进行了底板破坏深度测试,得到了不同开采条件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采用三维非线性固-液耦合岩石水力学计算方法,以非线性数值模拟软件ANSYS为手段,建立了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分4种工况,对不同开采阶段、不同深度煤层底板应力分布、破坏状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突水的必要条件(底板破裂带贯通)和充分条件(水平应力小于承压水压力)来考察,在本次计算采用的工作面开采条件和正常的地质条件下,突水的可能性由大到小依此为:工况Ⅳ >工况Ⅲ >工况Ⅱ >工况Ⅰ,由此为该矿首个9号煤工作面开采选择提供了依据。
彬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田冲, 汤达祯, 周志军, 陶树, 陈晓智, 宋从雷
2012, 40(1): 43-46.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0
浏览量:127 下载量:9
摘要:
对彬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结合煤层实测含气性特征,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区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构造简单,延安组煤系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不具明显水力联系,有利于煤层气富集成藏,同时使得煤系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只能来源于区外侧向径流补给;矿区划分为3个水动力强弱不同的区域:侧向径流补给区、弱径流区和相对滞流区,其中位于矿区东南部的相对滞流区,也是水势低洼带煤层气汇集区,有利于煤层的富集成藏。同时,东南部煤层的含气量最高,说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实对煤层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
煤矿保水开采技术现状及其发展
简煊祥, 李云飞, 杨永均
2012, 40(1): 47-50.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1
浏览量:58 下载量:14
摘要:
针对采煤过程对区域水文地质的影响和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问题,论述了煤矿顶板水保水开采的理论基础、主要影响因素和技术研究现状,并介绍了陕西榆林市榆阳区煤矿保水开采的成功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关键层理论、开采对岩层移动影响及离层规律和水在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等理论,通过留设防水煤柱、充填开采和注浆加固等方法,抑制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发育和隔水关键层的离层和断裂,控制岩层潜水的渗流速度是解决煤炭生产中水资源破坏问题的根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于综合改进ICP算法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露天矿边坡测绘中的应用
李健, 胡书桥, 邓增兵
2012, 40(1): 51-5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2
浏览量:67 下载量:0
摘要:
以先后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滑坡的中煤平朔公司东露天矿边坡为研究背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绘速度快、测量精度高、数据量大的特点,对该露天矿边坡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尤其是对发生过滑坡的两个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扫描。基于综合改进ICP算法,将扫描得到的多站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处理,完成了长约2 km的露天矿边坡三维模型重建。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结果符合工程实际特征,是一种快速建立矿山边坡数字模型的有效手段。
万塘滑坡治理效果预测评价
雍睿, 朱志明, 邹宗兴, 倪卫达, 徐伟
2012, 40(1): 55-59,63.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3
浏览量:113 下载量:0
摘要:
万塘滑坡是湖北省秭归县香溪河右岸受库水位变动影响的土质滑坡,拟采用抗滑桩进行治理,迫切需要对治理效果进行预测评价。以万塘滑坡地质结构特征、形成机制为基础,采用极限平衡法、FLAC3D显式有限差分法、ABAQUS有限元法相结合,分别从滑坡治理前后稳定性系数变化、剩余推力大小、应力应变分布特征、塑性区变化、抗滑桩桩身结构受力条件5个方面对滑坡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滑坡经治理后不但局部稳定性得到改善,整体稳定性也能满足规范要求。计算结果不但为自然条件下滑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参考,还为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并对施工后布置监测工作有指导意义。
岩石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率变化分析
孙强, 朱术云, 张蕊, 姜春露, 钱海涛
2012, 40(1): 60-63.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4
浏览量:84 下载量:3
摘要:
岩石空隙率与空隙的几何性质是影响其渗透率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渗透率-应变曲线与岩石破坏过程的对应关系,指出岩石的渗透率与岩石的体应变密切相关。在压密区间内,岩石的渗透率呈现为负指数下降;峰前膨胀区间内,渗透率快速增加,并在末期形成贯通性的渗透通道;在峰后阶段由于部分通道被堵塞,渗透率发生下降。同时,将断裂力学推广到考虑岩石介质的微观破坏不均匀性,指出岩石渗透率的变化主要是由尺度等级较小的微破裂的相互作用和生长引起的主干断裂,进而形成贯通性的渗透通道。
煤田物探
转换波地震资料叠后反Q滤波及应用
李曙光, 程冰洁, 叶泰然, 甘其刚, 姜镭, 刘韵
2012, 40(1): 64-6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5
浏览量:45 下载量:5
摘要:
转换波叠后剖面与纵波叠后剖面之间在分辨能力、剖面特征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转换波剖面能尽量地与纵波剖面相匹配,采用反Q滤波方法,适当提高叠后转换波剖面的分辨能力,调整其相位、振幅、频率特征,以满足转换波和纵波联合解释和反演的需求。实际效果表明,该方法为后续纵波转换波联合解释及反演工作提供了条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井相分析及沉积相识别
吴灿灿, 李壮福
2012, 40(1): 68-71.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6
浏览量:32 下载量:4
摘要:
测井相分析是研究地层沉积相的一种手段。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井相分析进行沉积相识别研究,首先将已知地区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的测井相,通过对岩心及其对应的沉积相进行研究,用数学方法及知识推理确定各个测井相到沉积相的映射转换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建立沉积相库。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中的工具箱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把已知沉积相的测井曲线特征作为样本进行训练学习,并将提取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分类识别,从而确定地层的沉积相。应用表明,BP神经网络能够快速完成沉积相识别,可靠性较高,可以用于测井相分析及沉积相研究。
面波压制方法与道间距关系的数值分析
申振华, 于光明, 杨振, 颜中辉, 王赟
2012, 40(1): 72-75.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7
浏览量:28 下载量:6
摘要:
野外无检波器组合的采集方式使得面波的压制成为单点高密度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F-K滤波、τ-p变换是两种常用的压制面波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压制面波的效果与道间距有关。对面波速度、频率、射线参数与道间距关系的数值分析发现,道间距越小,压制面波的效果越好;大道间距会产生假频而使得面波难以有效地滤除。这从另一侧面也证明这两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压制高密度地震数据中的面波。
断层裂隙水的天然电场动态响应特征
王连元
2012, 40(1): 76-78,8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8
浏览量:29 下载量:3
摘要:
流动于断层裂隙中的地下水径流相对较集中,可视为一种运动的导体。在天然电场这一微弱的物理场中可形成明显的动态响应,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稳定运动产生复杂、时变的感应电磁场。试验证明,这种动态响应不仅与地下水埋深、水力坡度有关,而且与观测频率也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
频率域电磁剖面有限差分法2.5维正演数值模拟
刘方镝, 王绪本, 焦健, 罗毅翔, 胡清龙
2012, 40(1): 79-8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19
浏览量:46 下载量:3
摘要:
对于实际生产中遇到的2.5维问题,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把地电参数变化小的走向方向转化到波数域,用一系列波数模拟三维源的特征,并在波数域中,得到2组关于Hx (kx,y,z)和Ex (kx,y,z)的偏微分方程。选取适当的kx值,用有限差分法在y-z平面的网格中求解,再通过反傅里叶变换得到空间域中的电磁场。在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之后,对不同埋深的直立异常体、倾斜异常体及断陷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直观地显示了异常体磁异常的形态,同时研究了程序对低阻异常体的横向分辨率。对层状大地模型,用井间收发方式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这对今后实际勘探应用奠定了基础。
LFMCW随钻雷达信号模拟分析
王小龙
2012, 40(1): 85-8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20
浏览量:21 下载量:2
摘要:
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是随钻雷达常采用的信号形式。从理论上分析了线性调频连续波随钻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法;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处理技术对线性调频连续波随钻雷达的回波信号进行了信息提取。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实现方法的可行性。
探矿工程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数字化设计技术
张建明, 刘桂芹, 刘庆修
2012, 40(1): 89-92.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1.021
浏览量:38 下载量:3
摘要:
结合企业批量定制生产和产品变型开发的特点,定义了坑道钻机的数字化设计流程;提出了坑道钻机数字化设计中的数字化建模、数字化仿真和数字化管理3项关键技术。数字化建模用于建立产品三维模型和装配分析;数字化仿真用于分析产品的动态特性;数字化管理则用于管理产品设计过程及其数据。进而建立了坑道钻机数字化设计平台,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3个层次。结合千米定向钻机开发说明了该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